子曰:“孟之反不伐,奔而殿。將入門,策其馬,曰:‘非敢後也,馬不進也。’” 孔子說:“孟之反不自誇,他在撤退的時候負責殿後。即將進入城門時,用鞭子抽他的馬,說:‘不是我勇於殿後,是馬不肯前行。’” Confucius said: “Meng Zhifan didn’t boast about himself when he took the responsibility to close the rear in a retreat. Before he entered the city, he whipped his horse and said: ‘It’s not that I was so brave…
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(with English)
棘子成曰:“君子質而已矣, 何以文為?”子貢曰:“惜乎!夫子之說君子也。駟不及舌。文猶質也,質猶文也。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。” 棘子成說:“君子有品質就够了,要文質做什麽?” 子貢說:“可惜呀!夫子您這麼形容君子。一言既出駟馬難追。品質和文質一樣重要。虎豹如果去除了皮毛上的斑紋,和犬羊的皮毛有什麽區別呢?” Jin Zicheng says, “If suffices for Junzi’s (the superior man) to have good personality and characters, why caring about appearance and behavior?” Zigong says, “What a shame! How could you interpret the concept of Junzi in…
夫達也者,質直而好義,察言而觀色,慮以下人 (with English)
子張問:「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?」子曰:「何哉,爾所謂達者?」子張對曰:「在邦必聞,在家必聞。」子曰:「是聞也,非達也。夫達也者,質直而好義,察言而觀色,慮以下人。在邦必達,在家必達。夫聞業者,色取人而行違,居之不疑。在邦必聞,在家必聞。」 – 顏淵第十二 子張問說:士怎樣才稱得上達呢?孔子說:你所謂達是什麽意思?子張說:無論在諸侯國做官或在大夫的采邑做官都要有聲望。孔子說:那是聞,不是達。通達的士,品質正直,追求正義,善於觀察他人行為舉止,凡事為他人考慮。這樣的人無論在諸侯國做官或在大夫的采邑做官都能通達。而有僅僅有聲聞的士,表面上有人德實際上卻行為相反,從來不肯懷疑自己。這樣無論在諸侯國做官或在大夫的采邑做官也有名聲。 Zi Zhang asks: ‘how can an official become eminent?’ Confucius asks: ‘what do you mean by eminent?’ Zi Zhang says: ‘Be famous as an official, whether it’s serving the kingdoms or the feudal lands.’ Confucius…
為之難,言之得無訒乎?
司馬牛問仁。子曰:“仁者 其言也訒。” 曰:“其言也訒,斯謂之仁已乎?” 子曰:“為之難,言之得無訒乎?” 做任何事情都一樣:除非你能把事情做得很容易,否則所有的嘴皮功夫都是虛無的。反過來講,並非要我們“言也訒”;而是勸誡我們不要誇誇其談。做得怎樣,就怎樣說。如此,“言也訒”並非說明你口才不好或沒有努力,而是因為你努力地思考,嚴肅地對待,所以不輕易說話,力求字字珠璣,句句在理。
侃侃 誾誾 與與
朝,與下大夫言,侃侃如也;與上大夫言,誾誾如也。君在,踧踖如也,與與如也。 這三個詞特別值得琢磨:侃侃是和樂的樣子,是對下大夫的態度,沒有任何架子,打成一片,態度和藹。誾誾是恭敬而正直的樣子——很多人往往只有其中一種。過分恭敬則是奉承,過分正直則是得罪人。只有兩者調和才是對上大夫之類的正確態度。與與則是威儀適度的意思——這再次反映了一種中庸的思想,過猶不及,凡是只有調和才是正確的終點。
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,不知老之將至雲爾。
葉公問孔子于子路,子路不對。子曰:“女奚不曰:其為人也,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,不知老之將至雲爾。 “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,不知老之將至雲爾”,真是人生的一大境界。只要看看我們自己,每天是不是到點吃飯,還是忙得沒時間吃飯(但不知道忙什麽)。有多少人能“自得其樂”?而不是依賴于他人或外界因素。又有多少人憂愁于老之將至乃至於人未老心先老。
堅者磨而不磷,白者涅而不缁
佛肸召,子慾往。 子路曰:“昔者由也聞诸夫子曰:“亲於其身為不善者,君子不入也。”佛肸以中牟畔,子之往也,如之何?” 子曰:“然。有是言也。不曰堅乎,磨而不磷;不曰白乎,涅而不緇。吾豈匏瓜也哉?焉能系而不食?” 這則論語中孔子頗有赴鴻門有的氣魄。特別是“不曰…而…”一句,處處透著一股君子的自信以及對佛肸的輕蔑。不可作匏瓜一句發人深省。畢竟我們身邊太多話太多汗太少,有姿勢無實際的人。
仁者不憂,知者不惑,勇者不懼
子曰:“君子道者三,我無能焉: 仁者不憂,知者不惑,勇者不懼。”子貢曰:“夫子自道也。” 真正的君子,應該具備“仁”、“知”、“勇”三種品質。如何知道自己是“仁”、“知”、“勇”的呢?“仁”的人不會憂愁,“知”的人不會對什麽問題感到困惑(也即是說,有惑即解)而“勇”的人則不會害怕任何會令其他人害怕的事情。 這三句話是很激勵人的。唯一比較費解的是第一句——“仁者無憂”,憂的可能會是什麽?爲什麽“仁”的人就不會憂?什麽才是“仁”?這些都是超過這段論語的討論問題。 讀書人可能對第二句比較有感悟;打仗的人可能喜歡第三句;而第一句呢?現在還體會不到……
曾參眼中的君子
曾子曰:“可以托六尺之孤, 可以寄百里之命,臨大節而不可奪也,君子人與?君子人也” 《論語》里許多許多關於“何為君子”的討論,每每讀來讓人心神一蕩。 而爲什麽曾參認為是這三個標準?其實照我理解,這些許許多多的討論,並不是在爭奪一個“成為最終標準”的名號。這些標準,都是可疊加的。就是說,可托孤、可寄命、不可奪,這些是成為君子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。這裡,曾參強調的是人的可靠。君子必須是一個可靠的人,讓人信得過,小孩子也放心交給他,遠在百里之外的使命也放心讓他承擔,即使知道他面臨重大變故也無需擔心,明白他是不會動搖志向的。這是君子的一個必要條件。
經典古文:短歌行
對酒當歌,人生幾何?譬如朝露,去日苦多。 慨當以慷,憂思難忘。何以解憂?唯有杜康。 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。但為君故,沉吟至今。 呦呦鹿鳴,食野之苹。我有嘉賓,鼓瑟吹笙。 明明如月,何時可掇?憂從中來,不可斷絕。 越陌度阡,枉用相存。契闊談讌,心念舊恩。 月明星稀,烏鵲南飛,繞樹三匝,何枝可依? 山不厭高,海不厭深。周公吐哺,天下歸心。
- « Previous